
不确定性引发航运市场动荡
英国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曾说过:“在政治领域,一周的时间都显得漫长。”可对于那些身处全球供应链漩涡中的人来说,如今的一周,仿佛历经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许多企业就像风中飘摇的风筝,只能无奈地随着地缘政治风向的变幻而随波逐流。不断升级的贸易战正威胁着全球贸易格局,在此背景下,货主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调整其供应链战略,以适应这个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新时代。这种供应链格局的动荡,并非仅局限于从远东到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干线贸易,亚洲区内贸易同样未能幸免。
亚洲区内海运通道的集装箱运输量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显然,这个微妙而平衡的贸易生态系统一旦受到干扰,必将引发一系列严重的连锁反应。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货主们为寻求替代的供应链和制造布局,原本就错综复杂的海上贸易航线网络将变得更加难以梳理,宛如一团乱麻般难以掌控。
而克服这些挑战的过程,注定充满艰辛与痛苦。倘若货主们能够精准掌握正确的数据和市场情报,并勇于尝试采用新的供应链设置和货运采购方法,那么从长远视角来看,他们或许能在这场风暴中实现蜕变,变得更加强大。
为了说明数据和市场情报的重要性,我们借助Xeneta平台,对亚洲区内两条主要贸易航线——上海至新加坡和上海至马来西亚丹戎帕拉帕斯港的即期运价走势展开对比分析。
我们从去年6月17日开始追踪,当时这两条贸易航线的平均即期运价完全相同,均为每40英尺集装箱(FEU)1471美元。鉴于这两个港口地理位置相邻,其运价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联。但自那之后,运价走势犹如脱缰之马,出现了大幅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体现在运价的急剧飙升上,更体现在两条贸易航线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上。到2024年7月1日,这两条贸易航线之间的平均即期运价差从零扩大到了每40英尺集装箱707美元。
具体来看,从上海到丹戎帕拉帕斯港的贸易中,平均即期运价在短短14天内飙升了76%,达 到每40英尺集装箱2585美元。而同期,从上海到新加坡的贸易中,即期运价仅上涨了28%,达到每40英尺集装箱1878美元。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运价的如此飙升,并扭转了这两条贸易航线之间的关系呢?答案便是红海危机。
红海绕行带来连锁反应
由于远东与欧洲/美国之间的大部分集装箱船选择绕行非洲好望角,船公司为了减轻航程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增加亚洲地区内的中转服务。
然而,这些原本出于善意的举措,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港口严重拥堵。而新加坡,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转枢纽之一,不幸成为了这场海洋供应链风暴的中心。从相关图表中可以清晰看到,新加坡的港口拥堵在2024年6月20日达到顶峰,与此同时,从上海出发的运价也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这一现象,无疑凸显了拥有亚洲区内贸易数据和市场情报的至关重要性。
面对新加坡港口出现的严重拥堵状况,船公司迫切需要找到缓解拥堵的办法。此时,邻近的丹戎帕拉帕斯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眼中的理想替代港口。丹戎帕拉帕斯港距离较近,对于货主而言,选择该港口不仅可以避开新加坡的拥堵困境,还能确保货物运输的顺利进行。
不过,若货主打算借助船公司增加使用丹戎帕拉帕斯港这一策略,就需要为这一特殊安排支付额外费用,结果就导致运价出现上涨。如今,我们看到平均即期运价差再次缩小至每40英尺集装箱176美元。这一变化充分表明,在危机时期,持续监控现有贸易航线的运价以及可能转向的贸易航线的运价,是何等的重要。
关税冲击下的长期情景规划
美国单边关税措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紧张,甚至可能成为海运货运采购的一 个分水岭。全球各地的货主现在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展货运采购——这不仅仅关乎运价。Xeneta平台汇聚了超过6亿个众包数据点,这些数据涵盖了长期和短期运价、运输时间、班期可靠性、运力、滞期费和滞港费以 及附加费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制定稳健采购策略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能够帮助货主有效应对现代世界的种种挑战。
例如,Xeneta的客户正在使用这些数据进行长期战略和情景规划。许多企业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为了应对其关税政策,纷纷将制造业从中国转移至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然而,或许是由于最新的关税公告,这一大规模投资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企业在重复这一做法时也变得更加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利用数据来模拟替代采购地的情景。无论是运价、集装箱船运力,还是对在这些贸易航线上运营的船公司进行基准测试,数据都能为各方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投资者和股东无疑也在密切关注着企业的应对措施,并要求了解企业正在采取哪些行动来保护他们的商业利益免受关税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
关税,本质上是一场合规游戏,这就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充分发挥创意。当然,货主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货物的原产地是巴西而非中国——无论是通过重新包装还是重新定位等方式。但关键在于,关税的规模激 励着货主 发挥创意,积极投身于这场合规游戏之中。然而,以这种方式转换供应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货主掌握大量翔实的数据。
例如,在新贸易航线上应该选择哪家服务提供商?以巴西为例,同一家船公司在远东至南美东海岸和远东至美国东海岸两条贸易航线上的即期运价存在明显差异。
一船公司在美国东海岸的运价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在巴西的运价则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如果货主正在考虑多元化供应链,但却没有访问这些船公司基准测试数据的权限,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支付过高的费用。
港口级数据现在必不可少
对于货主而言,如今掌握远东地区的港口级数据已变得至关重要。例如,一家从上海向纽约运输货物的企业可能正在考虑将供应链起点转移到东京。目前,上海的运价低于东京,但在2024年上半年,东京却是更便宜的选择。
如果货主仅仅掌握从远东到美国东海岸的区域级运价数据,那么他们将无法及时监控港口级别的重要市场动态,从而可能错失最佳决策时机。
转换供应链并非仅仅涉及运价问题,还伴随着诸多风险。而了解运输时间,则是多元化战略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从韩国而非中国进口到美国东海岸,运输时间可以缩短七天;而进口到美国西海岸,则只能缩短两天。缩短运输时间具有诸多明显优势,例如产品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从而抢占先机。
然而,如果不掌握 这些关键数据,货主也将面临固有风险。如果货主选择了一条运输时间更长的贸易航线,而材料未能按时到达制造 工厂,或者货物未能及时上架,都将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
当前,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持续攀升。然而,这并不代表企业只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企业完全可以借助数据积极应对,确保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明智的决策,进而有效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并合理管控货运成本。在大多数人看来,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坐视不理绝非上策。而企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于,需要深入思考并规划未来的货运采购战略。在此过程中,数据无疑将成为企业的有力帮手和重要支撑。